“妈,我累了,我不想学”:三流父母放弃,二流父母硬逼,一流父母……

二旭妈妈
2021-06-28

QQ截图20210617145236.png

文 | 二旭妈妈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放假这段时间,我和儿子一起商量制定了假期计划。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每天都有数学专项提升训练。

他数学不是很好,最初还肯好好配合,昨天突然闹起脾气,让做题也一百个不情愿,还反问:

「我就是不喜欢数学,不学不行吗?」

「我又不想当数学家,为什么非要学好数学?」

当听到我说不可以不学时,儿子噘着嘴嘟囔:

你平时老说尊重我的想法,那为什么不可以呢?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岁月神偷》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触动挺大的。

我想对儿子说:

妈妈理解你的困惑,平时一直说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是我,每天逼你完成假期计划的人也是我。

妈妈决定给你写这封信,跟你聊聊,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图片


图片

不喜欢就放弃

我们没法学会坚持



我想先来说说你的表姐。

你表姐 4 岁学钢琴,在她 6、7 岁时,有段时间,特别厌恶钢琴,说她这辈子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钢琴。

当时,舅妈没同意让她放弃钢琴,只是让她每天少练一会儿,哪怕每个曲子只弹一遍也行。

大概半年过后,表姐慢慢地不再抵触钢琴。

到她 8 岁时,竟然喜欢上了钢琴,常常一弹就一个小时。

那段时间,舅妈还打电话来,问哪里视唱、乐理教的好,表姐想要更加系统地学习钢琴。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小妇人》

坚持克服了那段学琴低谷期,表姐整个人也有了很大变化。

遇到困难,她不会再轻易说放弃,而是想要怎么坚持过去。

整个人都乐观、积极了不少。

清华大学艺术中心的赵洪主任就说:

「如果一旦学些什么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他将来一生可能什么都可以放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让孩子学会坚持,比艺术本身还要重要!」

其实,不光是学艺术,学习任何东西,坚持的过程都比知识、技能本身,让你受益更多。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妈妈不愿你不喜欢就不学,就是因为:

如果我纵容了你随便放弃,那你这一生中,就很难学会什么叫坚持。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说: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你不是一直喜欢做酷酷的事吗?

那就坚持一下下,看你到底能坚持到什么程度。

为了目标坚持,才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妈妈希望你,早点学到这种能力。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唇上之歌》


图片

喜欢,常常会以假象出现



喜欢又或是不喜欢,它都是大脑反馈我们的一种当时的感受。

这种感受,可能并不是真相。

就像你刚学轮滑时总摔跤,你当时觉得轮滑不适合你,可学会后,你又爱上了那种飞一样的感觉。

有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解释过,说:

生活中很多错误的归因,都是我们的大脑为了逃避痛苦,向我们撒的慌,是大脑展开的防御机制。

乒乓球女神邓亚萍,5 岁开始打球,很小就显现出天赋。

图片

她 13 岁初入国家队时,却遇到了困难。

之前,邓亚萍打球,球拍上用的是生胶,这种宝塔形的胶,让她接球打球都很自如。

可 13 岁夺冠后,这种胶皮被禁用了,邓亚萍开始改打进攻型的长胶。

改变打法之初,她也遇到很多困难,当时也怀疑自己不是这块料。

你看,即便是有天赋的体育选手,在遇到困难时,都难免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行。

图片

所以,当你遇到困难时的不喜欢,可能不是真的,它只是你的大脑开启地防御机制,让你想逃避。

记得学习「小猫钓鱼」那篇文章时,你嘲笑小猫一会儿钓鱼,一会儿捉蝴蝶,三心二意,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

如果你也喜欢什么就做什么,稍有不喜欢,就不学就放弃,不跟小猫一样吗?

如果妈妈也纵容你,那不是妈妈尊重你,而是妈妈的不负责任。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单亲度假村》

妈妈有必要告诉你:

正是因为大脑常常反馈给我们「假象」,我们才遇事要多坚持一下,避免一时的厌倦而逃离。

三心二意的人谁都不喜欢,你也不愿意成为那样的人,不是吗?

所以,妈妈希望你,遇到不喜欢的东西,先别放弃,停下来想一想:

你是不是遇到困难了?这种困难,难到什么程度?我是真的不喜欢,还是被困难打倒了?

妈妈相信,你是一个乐于挑战困难的孩子,所以,不喜欢时,先别急着放弃,想办法去克服一下困难。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亨利之书》


图片

从不喜欢到擅长

有两个小窍门



妈妈小时候,也遇到过不喜欢学的东西,我明白那种枯燥、无味的感觉。

妈妈也想给你讲讲「喜欢」的本质,希望你用好办法,让自己精通这件事,做到真正的喜欢。

心理学家认为,做一件事,从表象的喜欢,到精通阶段,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个是成就感,就是你能从做这件事中,获得多少成就。

还记得你学骑自行车时吗?刚学会时,你特别开心,觉得自己很厉害,那段时间,你每天在小广场骑自行不愿停下来。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爸妈不在家》

其实,做任何事,我们都可以把它变一变,尽量让我们多尝到一点甜头。

比如,你不喜欢的是数学中的计算,但你对思维游戏很感兴趣。

妈妈和爸爸,也会在以后帮你把计算换个样子去做。

一旦你尝到其中的甜头,就不会觉得计算有多难了,慢慢也会爱上它。

第二个就是意义感,就是能不能从做这件事中,找到让你觉得有意义的感觉。

记得咱们看过的纪录片《起点》吗?它纪录过六个 6-19 岁的孩子,学习芭蕾舞的过程。

图片
来源:纪录片《起点》

练习芭蕾,非常枯燥,也非常辛苦,里面的孩子们,一个弹跳或旋转动作,可能就要反复练上几个小时。

他们牺牲了几乎所有业余时间,没有游戏,没有度假,几乎搭上大部分的童年。

图片
来源:纪录片《起点

但里面 14 岁的小姐姐米凯拉从不畏辛苦,除了吃饭睡觉,她就是在练功。

米凯拉出生在西非,她出生时父母就被叛军杀害,叔叔把她送到孤儿院,最终她被收养,来到美国。

米凯拉在孤儿院时就见过一张芭蕾舞演员的海报,她明白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那是她终身的梦想。

因为觉得学习芭蕾舞很有意义,所以米凯拉从不畏辛苦,练得非常出色。

图片
米凯拉

孩子,你心中一直有很多美好的愿望,你期望长大后做医生,解决更多人的病痛。

可你知道吗,你今天所有的学习,都是在为你成为医生铺路。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世上所有的事,都是一点点努力积累来的。

所以无论是你现在学知识本领,还是你在兴趣爱好上的持续努力,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这样一想,即便有点不喜欢的事,做起来也就有动力多了。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妈妈希望你能记住这两个小窍门,将来遇到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学的东西时,用他们来试一试,你会惊喜的发现:

不喜欢不见了,你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学。

最后,妈妈想给你说的是:

这世上,几乎没有 100% 喜欢的事。

大多数喜欢,都不是发现来的,而是我们在深入学习它的过程中,掌控了它,才真正觉得它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擅长的事,才会带给我们持久的享受。

妈妈希望你早点明白这些道理,也祝福你:

有选择所爱的勇气,也有坚持自己所爱的能力和魄力。



QQ截图20210617141144.png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