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升学毕业,总免不了大大小小的考核测试,父母也难免会用成绩来衡量孩子。可前两天杭州上城区出了一条政策:从秋季学期开始,将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推行「父母持证上岗」。简单来说,以后在杭州上城区当父母,要有门槛了。它的实行方式是这样的:首先建立家长学校,开设线上课程,让父母们在网络上学习。学完了,还有考核,会按照积分,给家长颁发不同等级的执照。把父母们不按学历,也不按年龄,而是按教育水平分成几级几等,听起来比较有挑战性。但浙江的这次先行,有望打破当父母不用考试的认知,以后,当爸当妈,也有门槛了。有人担忧:本身照顾两个孩子已经够忙了,还要「被逼」学习,恐怕父母负担更重,更没人敢生孩子了。但也人很支持,觉得父母教育水平提升了,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但我觉得,这些都有点局限,「父母持证上岗」这看似不起眼的一条政策,简直是重塑家庭关系,重建家庭氛围的利器啊。

父母持证上岗
推动新的亲子关系形成
之前,孩子放学回家,大多数父母的口头禅总不离其中一句:遇到聚会碰面,父母们之间是这样的:你家孩子这次考了多少分?在班级里什么水平?哎呀,我赶紧再给孩子买两套卷子做做。孩子们凑一块,先是互相打听,互相比拼:哎,你爸妈这学期考了多少分?拿几级父母执照?父母们则在假装听不见:大聚会的,提什么考试和分啊,快来吃饭……平时鸡飞狗跳的辅导作业日常,也会显得温馨和气很多。父母骂孩子「笨」和「不开窍」前,孩子可能会这样反驳:你看看人家父母,考那么高分,都拿 n 级执照了,你不也考那几分吗?光会说我,你怎么不多背诵点教育理论,争取下次也升升级……想想这画面,就觉得「父母地位」可能会从此一落千丈。浙江目前推行的家长学习内容有:儿童营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在考核上,还涉及到很多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方面的专业知识。原来,学习从来就不简单;原来,即便高学历父母,单凭本能,也不一定能教育好孩子。
父母持证上岗最积极的一面在于,它从政策层面,拉高了父母开口就教育孩子的阈值,也让父母们从心底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个技术活。好的教育,是持续陪伴,是会倾听,是懂尊重,更是共同成长。父母持证上岗后,动不动就指责的画面少了,取而代之的,将是两代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家庭日常。
父母持证上岗
重塑夫妻关系
之前,朋友圈流行着两种妈妈为主力的育儿方式,一种叫「丧偶式育儿」,一种叫「诈尸式育儿」。「丧偶式育儿」比较好理解,说的是,爸爸在孩子教育中,几乎是隐形的,不陪伴,不了解,长期缺席。「诈尸式育儿」说的则是,爸爸平时甩手不管,却偶尔出来搅合一下,把妈妈原有的节奏倒给打乱了。父母持证上岗后,这两种家庭育儿现象,有望很快被打破。毕竟,如果夫妻二人各修各的学分,爸爸再不努力,再不参与教育孩子,只会拉低平均分,拖家庭后腿。父母持证上岗后,每晚一个刷手机,一个揍孩子的局面,很有可能就变成了:孩子不省心,俩人要先研究理论上是否正确,再进行实践:「孩子写作业太磨蹭了!要不要批评?」
「孩子偷拿了我十块钱,要不要揍?」
「不行,打屁股、揪耳朵、罚站都丢分,还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吧。」「孩子不想学,不想做作业。」
父母持证上岗,大大拉高了爸爸育儿的参与度,也能在无形中修复夫妻关系。之前,爸爸不管孩子,妈妈只要抱怨,就会伤害夫妻关系。父母持证上岗后,爸爸不管孩子,教育方式不对,妈妈只要一句「老公,会扣分,会降级哦」,爸爸不但乐于改正,还能感受到来自妻子战友般的关心和友谊。这么一看,持证上岗的目的,不在于约束父母,而在保护孩子,重塑夫妻关系,好处还真是不少。
父母持证上岗
让家庭关系更和谐
孩子出生后,挤奶头、睡扁头、裹腿,加辅食后,多盐多油,大人嚼过再喂孩子……她曾尝试纠正婆婆,但每次她一说,婆婆就觉得受到了嫌弃。孩子稍大后,怎么穿衣、怎么喂饭、怎么喝水、多长时间户外活动,观点都不一致。父母持证上岗后,这些问题就都容易解决了。父母持证上岗,首先会加强 3 岁以下婴幼儿的养育指导。两代人教养观念不一致时,家长学校,就是最高的标准。孩子妈只要一句:妈,人家家长学校都说了,发烧不能捂……持证上岗,树立了父母是家庭第一责任人,第一权利人的权威,教育养育,全都父母说了算。
划清了界限,厘清了关系,从此以后,婆媳关系,两代人相处,都顺畅多了,家庭氛围,也无比温馨。
父母持证上岗
有望养娃更轻松
还有父母担心,持证上岗的额外学习,会挤压原本就不多的时间,让养娃变累。父母持证上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的理念就是——养娃不是私人的事,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具体实施上,会有婴幼儿照护服务站,家里人手不够,服务站能搭把手。还有社区养育小组,孩子放学早,社区小组玩一会儿,既满足了父母托管的需求,又能满足了孩子跟同伴玩耍的需要,一举多得。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多样的社会资源,让孩子能回归社会,父母养娃也轻松些。父母持证上岗,也许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同样也是个很好的尝试。
它最大的受益者,可能就是千千万万个家庭里,那个需要照顾和被看见的孩子。整个实施的过程中,提升父母教育素养,重塑家庭关系。因为父母的一点点好的改变,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