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不好,怪老师;作业不好,怨妈妈”:借口太多,是孩子最危险的信号……

小树妈妈
2021-07-11


QQ截图20210617145236.png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开学没一周,朋友就为孩子的事头疼不已。

她家孩子刚上二年级,可凡事特别喜欢找借口:

忘了某项作业,孩子不承认忘了,偏要拉一大堆“老师说的太快,我没记牢”之类的理由;

作业马虎、做题看反加减号,他找理由:


“哎呀,反正班里大部分同学也这样。”

日记写成流水账,他怪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

哪件事孩子都能找到客观理由,把自己的责任,推得远远的。

看孩子这样,朋友很上火,让她着急的,不是孩子做事不完美,而是孩子明明看到了自己和“标准”的差距,却狡辩。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山茶花开时》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


借口是不想担负责任的托词,是不信守承诺的反映,是畏惧困难、不求上进的表现,它直接阻碍着一个人将来的成功。

遇事爱找借口,看似事不大,却在方方面面,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学习、心智上,很难有突破。



图片

孩子爱找借口

是“内在动机不够”



生活中,“爱找借口”的孩子,都不乏这样的表现:

一方面,我行我素,有缺点和不足也很难认识到,无法进步。


另一方面,对父母老师的教导,敷衍了事,态度不真诚。

孩子的这种表现,用心理学来解释就是内在动机不足。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曾创立当代有名的“内在动机”理论。

他们认为,孩子只有最基本的三种心理需求被满足后,才能形成内在动机。

这三种心理需求是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图片


归属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被接纳和认可的感受。


当孩子有归属感时,他会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放松感。


自主感说的是,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可以自己做决定。

胜任感就比较好理解了,说的是孩子能完成并做好一件事。

不难看出,这三种心理需求里,父母对前两种,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我们在家庭里,给予孩子的接纳、尊重不够,又或者是自主权利太少的话,孩子就容易“心理动机不足”,做事不认真,找借口敷衍自己,也敷衍大人。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高二女孩英子,在妈妈严苛的管教面前,她是一个体贴、乖巧,努力学习,一心冲刺高考的踏实女孩。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欢喜》


可背着妈妈,她趁体育课逃课出来玩乐高;假借复习为名,和同学一起出去happy;她背着妈妈去天文馆演讲,偷偷报名冬令营;把妈妈辛辛苦苦给她炖的燕窝,反手送人……


每当被妈妈看出破绽,她都不承认,还总要找借口敷衍掉。

英子就是那个“里一套外一套”,喜欢找借口的小孩。

可英子的种种“借口”,也都是为了适应妈妈的强权和包办,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图片


弗洛伊德曾说:


未被表达出来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当孩子习惯遇事找借口时,我们先要对照以上三点反思:

是不是给予孩子的接纳、尊重、自主权不够,才导致他们用别的方式表达真实情绪?

如果是,父母们一定要先改正自己,再期望孩子有所改变。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图片

没有胜任感

孩子就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


有时,我们给够了孩子接纳、尊重,可为什么他们还是会找理由呢?

这涉及到了“内在动机”的中第三点——胜任感。

心理学认为:


当一个人面临挫折或者无法胜任一件事时,会出现一种“应激状态”。

为了平衡这种状态,人们往往会采取心理上的防卫,通过合理化的借口,适应挫折,减轻或消除受挫后的紧张状态。

前段时间女儿班里评选“三好学生”。

有个成绩一向优秀的女孩,因为疫情期间成绩下滑,导致最近的摸底不理想,以平均2分的分差,错失“三好生”。


在同学们面前,她故意轻描淡写地说:


“其实我根本不在乎这个‘三好生’,我爸妈计划让我初中就去留学呢。”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都挺好》


可据女孩妈妈说,她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来,一直哭一直找理由说,都怪父母给她辅导的太少了,才导致她没评上三好生。

女孩唯独不愿反省,成绩下滑,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类似的这种借口,就是孩子无法胜任一件事时,为了保住自尊,启动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上的防卫,大部分是好的,它能让人平衡身心健康。


可如果防卫过度,就成了逃避现状,自我麻痹了。

而孩子们很多借口,就是无法面对挫折,心理“防卫过度”的表现,也是孩子不愿承担责任的一种现象。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垫底辣妹》



图片

远离借口,承担责任

才是成长的开始


无论哪种形式的“借口”,本质上,都是孩子内在动机不够、心理能量不足,也不愿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

想要孩子遇事不找借口,凡事向内找原因,我们就要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力量感,让他们慢慢变得强大。

☞ 开放式提问,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接纳的力量

接纳和尊重孩子,首先要表现在言语、要求上,开放式提问,就是不错的选择。

纪录片《差生4》里,讲述了美国教育强市,帕拉阿图的初高中生的日常:

孩子们平时的学习压力非常大,面对不理想的成绩,父母还也会唠叨、指责。


每当这时,就有孩子就开始找借口,敷衍父母。


后来,学校组织父母们学习了意志训练,教他们用“开放性”的提问,代替“质问”,比如:

询问孩子考试时,不再说“考得好不好?”而是真诚询问“今天过得怎么样?”。

孩子们感受父母的接纳后,反倒自然地说出了“考得不太好”的情况。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蜂鸟》


此时父母会接着说:“看起来考试好像很难啊。”


因为有同理心,孩子一下就放下了所有戒备,开始说自己遇到的实际困难。

开放式提问,不是抹去对孩子的要求,而是用接纳的心态,尽量让孩子表达自己。


然后父母以帮助者的身份,介入孩子的学习。

孩子能感受到尊重和帮助,父母也会获得孩子的信任,这对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习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而孩子们一旦在父母的帮助下习得“内在动机”,就不会再想要通过“找借口”的方式,发泄情绪。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别离》

☞ 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把自主感归还他们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应该渐渐把孩子的事分出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

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军师”,而不是“保姆”兼“管家”。

不包办孩子的生活,凡事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主,不怕错,凡事重在收获经验,才能在生活中,把自主感,一步步归还孩子。

孩子的责任心,也会慢慢培养起来。


当一个孩子,有“勇于担责”的品质时,就不会遇事就想找借口。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美雨》

☞ 给孩子提要求,要先抑后扬,帮他们留住胜任感

胜任感,就是孩子需要知道“我可以的”、“我能行!”。

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大程度都来源于外界,所以在给孩子提要求时,一定要讲究艺术。

比如,孩子刚学写字时,字写得歪歪扭扭,不整齐。


如果父母一上来就指责孩子“写得乱七八糟”,一定会把孩子的胜任感都打击掉。

但如果我们先拿出孩子好的地方进行鼓励,告诉孩子,他握笔姿势很正确,笔触不轻不重,然后再提出,字还要写正、写整齐,才会看着更好看。

孩子一定就会带着胜任的心态,努力去纠正自己的错误。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图片



好孩子,都是在家庭里养成的,而好父母,也一定是在不断反思中,慢慢进步的。

奥巴马曾在给孩子们开学演讲中说:

“假如你惹了什么麻烦,那并不说明你就是个捣蛋鬼,而是在提醒你,在将来要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

假如你考了个低分,那并不说明你就比别人笨,而是在告诉你,自己得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

没有哪一个人一生出来就擅长做什么事情的,只有努力才能培养出技能。”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我们都要认识到:


不完美不是自己的错,坦诚认识不足,才是更好的开始。

只有这样,一个孩子才能不惧错误,无畏担责,慢慢成长的更优秀。




QQ截图20210617141144.png

阅读51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