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妈妈”海清14岁儿子曝光:笑着管孩子作业,才是中年夫妻的成功标准

小树妈妈
2021-07-10


QQ截图20210617145236.png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近看人民日报的微博,被一条新闻触动到了。

新闻中说,广东湛江中考成绩公布,中考总分940分,湛江一中培才学校的“学霸”王柠允考了927分。


图片


而且这个小姑娘的语数外3大主课,都是120分的满分。学、历史、体育三门功课,也都是100分。

图片


女孩的优异成绩自然也引起了当地高中的注意。

据报道,廉江实验学校给这位中考状元提供了70万奖学金,还减免了3年大约11万的学杂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各种费用。

孩子的老师在采访中说:

“她是属于那种内心特别安静的小孩,不容易被外界所干扰。


图片


而且很细心,做事情的话想得很周全,办事的能力也很强,在班上跟同学关系也都非常好的。


图片


她毅力比较坚定,每一天她都有自己的自主的时间安排。

平时补课也并不多,很多时候就是靠自己去自主看书、学习。


她有什么问题,经常会跟老师去讨论。


图片


很会发问,你从她的发问里,每一个她发问的问题,都有自己的很深刻的思考。

我们也是很幸运的,从这些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图片


其实老师的话,也侧面印证了一点,那就是真正的“好学生”,绝对不是靠死读书或者靠父母老师高压逼迫能够达到的。


他们往往都爱学习也会学习,有很强的内驱力和自我推进力。


这让我想起经常在各种影视剧中饰演妈妈角色的演员海清的儿子,海清的儿子也是学一个小学霸,自驱力很强,学习方面,基本不用父母操心。


能够为了体育作业,花几个小时研究折纸;


图片


  写各种作业,劲头十足,不给自己找借口


图片


哪怕在妈妈邀请他玩耍的时候,也会先完成自己的计划,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走;


图片


可以说,把孩子的内驱力培养起来,父母就能够笑着管孩子作业,这也是对父母精力的很大“解放”。


我在办公室跟妈妈们聊的时候,Jenson妈妈就调侃说:

道理都懂,只是不知道怎么培养。

内驱力拓展起来有很多东西,但我觉得核心就3件事儿。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会重点跟大家说一些实际可操作的干货内容。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文章可能稍微有点长,咱们直接说重点:


图片给孩子创造正向记忆

让他知道“我这样做很快乐”


关于正向记忆,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主持人王芳的经历。


图片

王芳


王芳曾在书里提到,自己女儿是早产儿,刚生下来就被送进保温箱。


她12天之后才第一次抱自己的孩子。

当时她感觉女儿好像睡梦中嘴角一歪,似乎笑了一下,从此她就爱上女儿的笑容,并且开始有意识的奖励女儿笑。

方法是只要笑,妈妈就亲一下。


等女儿稍微懂点事了,就告诉她爱笑的孩子幸运。

结果孩子就真的很爱笑,很少大声哭闹,也因为爱笑,交到了很多朋友,性格更外向。


图片

王芳和女儿


咱们中国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孩子会更爱做他们擅长的、被奖励的、有成功经验的事情。

我们很多时候说孩子不爱看书、见人不爱说话、不爱做学数学、不爱写作文……


其实未必是孩子真的不爱,而是关于这些事情的快乐记忆太少了。

以“不爱写作文”为例,之前还发生过“孩子父亲每天逼10岁女儿写4篇作文,孩子每天哭着写到凌晨1点多都写不出来”的新闻。

孩子母亲心疼,只好报警求助。


图片


其实写作的本质是表达,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

但孩子把它跟“不能睡觉”、“被父亲打骂”这些事情联系起来,可以断言,她绝对不会有内驱力去写作。

民国学者刘文典曾说,写文章只要记住“观世音菩萨”五字诀窍即可。


观——多多观察生活

世——需要明白世故人情

音——讲究音韵

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父母多带孩子见天地广阔、多给孩子提供优质的读物、多跟孩子谈天说地、多给孩子关爱滋养,表达欲自然就出来了。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所以培养孩子自驱力,第一件事儿,就是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多表扬多鼓励,把孩子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



图片

增强孩子的力量感

让他知道

“我有能力做得更好”



很多父母看完第一条,可能会有另外的困惑:

“我夸也夸了,鼓励也鼓励了,可是孩子还是很容易放弃,总是说我不行,这怎么办?”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让孩子有自己的力量感。

咱们之前的文章里,曾提到过一位国外华裔妈妈提升孩子力量感的几个步骤。

她的孩子在学中文,但是一个假期过去,孩子学过的字忘记了很多。

所以孩子一边复习一边念叨:


“不会写、不会写,我明天不要做中文测试,不要去上中文课,放了学以后我要直接回家,我不想去学中文!”

她刚想说教一番,却发现孩子已经要哭出来了。


图片


当时她知道,必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所以她做了第一步:看见与肯定。

跟孩子说:“妈妈看出来,你觉得压力大,你觉得这么短的时间,要学会这么多字,一定做不到。


测试写不出来,你会觉得很丢脸是吗?”

在孩子点头之后,主动安慰孩子,提出帮孩子按摩一下,给孩子听他最喜欢的故事。

之后她算了下时间,孩子还需要参加一个童子军的活动,但孩子去了之后再回来学压力更大。


图片


所以她做了第二步:反馈与建议。

跟孩子说:“妈妈有两个提议,当然你可能有更好的办法,你告诉妈妈想怎么做。

我们可以取消童子军活动,妈妈帮你复习。


或者参加童子军回来以后,再继续学。

有时候,我们需要适当做一些减法,一次不参加童子军,并不代表你是一个不守信的孩子,我想今天你需要更多时间复习中文。”

这一步,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又帮助孩子明确了方向,同时还给了孩子选择权,孩子选的也是学习中文。


图片


随后她做了第三步:引导与轻推。


她提出跟孩子做游戏,问孩子还有多少个词要学,孩子说10个。


她就拿出10颗糖豆放在一个碗里。

告诉孩子:“我们用豆豆做标记,学会一个就放一个到旁边的碗。


等下模拟测试,全部答对的话,你就把糖豆豆都吃掉。”

孩子一下子来了兴致,从挫败和压力中转移出来,快速开始学习,半个小时,10个词就搞定了。

再之后,这位妈妈做了第四步:庆祝与强化。


儿子在神采飞扬的吃糖豆,她则拿着录像机问孩子的感受,孩子给了她一个夸张的笑脸。


图片


她问儿子:“你真的是永远做不到,学不会吗?


孩子答:“不是!”

又问:“那下一次再觉得自己永远做不到,你怎么办呢?”


孩子再一笑:“应该要告诉自己,我想我可以!”

这位妈妈的做法,其实就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了。

她不是抱怨孩子为什么假期不复习,也没有简单的给几句“妈妈相信你”这样套路化的鼓励,而是实打实的帮助孩子完成了一次战胜困难的转换。

提供的帮助和提供帮助的方式,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可以借鉴的。


看到孩子的问题、跟孩子共情、给孩子提供方式方法、最后跟孩子一起加深对战胜困难之后感受的确认。


图片


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孩子的力量感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他会相信自己是一个强大的人,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所以不管面对什么困境,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就有信心去把它完成好。



图片

给孩子更多掌控力

让他知道

“我要为我的决定负责”


最后,想跟大家说一个根本上的东西,就是我们面对孩子的心态。

咱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这句话可以说是毁掉无数孩子内驱力的“罪魁祸首”。

因为一旦有了这个“起跑线”,就意味着孩子必须要跟别的孩子去比较。


图片


父母就很容易把“比同龄人强、去好学校、搞好成绩、去好大学、找好工作”这几件事,当成自己和孩子的目标。

有了这个目标,评判标准也会变成:

6岁上一年级是成功,8岁上一年级太晚了;

100分是成功,95分是失败;

考过钢琴10级是成功,喜欢玩摇滚是不务正业……


而且只要孩子稍微落后一点,父母就很容易焦虑,想方方面面干预。


最后成为那种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上的“直升机父母”。

而真正的自我驱动力,一定是要源自孩子内心,让孩子来当主角的,父母则只需要做一个辅助的角色。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樊登曾说:


“当把孩子控制过紧时,我们不自觉地沦为解决问题的标准机器,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变得坚强、自信的机会。




QQ截图20210617141144.png


阅读55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