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
我们的生活中,
到底被添加了多少糖?
400 毫升果汁,含糖 9 勺(36克)
连续60天吃40茶匙糖,
会给身体哪些变化?
实验开始之初,达蒙是位非常健康的爸爸。
他的初始体重是 76 公斤,腰围 84 厘米,肝脏很健康,胰岛素水平正常,甘油三酯含量很低,身体素质明显好于同龄的西方普通男性,属于前 20%。
试验中,他仍然保持之前的运动频率,每周两次跑步,10 分钟力训练,摄入的总卡路里和之前一样,每天 2300C,并且低脂饮食 。
12 天后,达蒙第一次称体重,增加了 3.2 公斤,肚子上的肉明显增多。
18 天后,血液科医生给他做了第一次化验,发现已经形成了脂肪肝。
1 个月后,体重上涨了 5 公斤多,腰围上涨了 7 公分,肚子看起来像孕妇一样,原来的短裤已经穿不上了。
而且胃口也来越好,每天吃很多零食,都没有饱腹感。
医生也给他做了解释,这是因为没有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或脂肪。
到了第 60 天,达蒙的体重增加了 8.5 公斤,腰围增加了 10 公分,总体脂量增加了 7%。
原本正常的肝脏,也变成了严重的脂肪肝,并且有肝硬化趋势。
血液中脂肪含量从 0.08 暴涨到 1.5,开始有心脏病的风险。
短短 2 个月的高糖饮食,就让他从一个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变成了高危人群。
专家团队也指出,卡路里的来源——糖,才是本次试验的幕后推手。
过量的糖分摄入,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会出现各种代谢问题,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脏病变的风险大大增加。
高糖饮食,
对大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达蒙在试验的第 35 天,他发现自己开始萎靡不振,锻炼的积极性也明显下降。爱上了吃糖,并且有点上瘾。
早上醒来感觉浑身无力还口渴,但是一杯甜饮下肚,整个人立马就精神愉悦,大脑也会清晰的给出信号,感觉这就是自己想要的。
吃糖前后会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吃糖后会异常兴奋,持续大约 45 分钟,然后就会感觉困顿、疲劳,直到有下一次再吃糖。
为了弄清楚糖对大脑做了什么,达蒙在俄勒冈研究中心科学家的帮助下,找到了答案。
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当他看到一杯高糖低脂的奶昔图片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并给出信号「吃了它」。因为它能迅速补充能量,让人感觉愉悦。
当他喝到一口甜甜的奶昔时,大脑就会释放类鸦片和内啡肽,这时候,糖就像尼古丁、可卡因一样,让人发狂。
但是这种疯狂的状态持续不了多久,所以会产生情绪的高潮和低谷。
从这个角度看,吃糖和吸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正如他的营养师解释的那样,正是由于血糖的不稳定性,引发了情绪的波动。
它让本来清醒的大脑开始变得混沌、失去控制、记忆力变差,注意力也无法保持长时间的集中。研究还表明,高糖会导致患癌概率增加18%
过量的糖,
对孩子有那些危害?
说了这么多,绝不是想说糖是洪水猛兽。
其实糖本身也分很多种类,适当的摄取糖分,对人体非常重要。
比如葡萄糖,我们吃进去的面包、意面、蔬菜、谷物等,都会被转化成葡萄糖。
葡萄糖不仅供应大脑所需的能量、也供应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和器官,它是支撑生命的能源物质。
还有乳糖,是人出生之后吃的第一种糖,主要存在乳制品里,像母乳、牛奶、奶酪、酸奶里都含有它。
在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乳糖不仅可以提供能量,还参与大脑的发育进程。
目前最有争议的就是蔗糖,比如喝咖啡时加的方糖,就属于这一类。
它由两种糖组成,50% 是葡萄糖、50% 是果糖。
果糖是糖类家族里年轻成员,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仅存在水果、蔬菜、蜂蜜这些天然食品里,更多的是在饼干、冰淇淋、蛋糕、果酱、饮料、甜甜圈、麦片等等加工食品中。
判断自己是不是吃了果糖,办法也很简单,因为果糖能使得食物变甜。
目前,很多科学家都认为,现在人变得越来越不健康的原因之一,就是果糖。
果糖本身并不被肝脏分解代谢,吃下后基本都会转化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引起肥胖、心血管等各种病症。
咱们经常说的控糖,主要就是控制蔗糖的摄入。
而孩子,正是高糖食物的主力军。
长期的高糖分摄入,不仅会导致缺钙、还会影响身高,甚至骨质疏松、佝偻病。
口腔长期受酸性腐蚀,蛀牙、口腔溃疡也无法避免。
因为血糖波动,很多孩子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对学习也有很大影响。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坚持适度原则,并教会孩子学会取舍。
比如当天吃了一根冰淇淋,就不要再喝奶茶。
家里可以准备一个小榨汁机,用自家做的不加糖的果汁,代替碳酸饮料或者外面卖的那种果汁。
把糖分摄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身体才会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