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
前几天,偶然看到清华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教授提到了一个观点,他说:人一生总得被打脸,你必须得选择是现在你打孩子、将来ta被别人温暖,还是现在你温暖孩子、将来ta被别人打脸。
区别是——选择后者,孩子会爱你一辈子,长大后仍然会跟你保持紧密的联系、到你这里来寻找慰藉;选择前者,孩子会恨你一辈子,转而到其他人那里去寻找爱。为了更直观的让读者了解,赵教授还特地配上了一张图。在他看来,从小被温暖的孩子,状态是自信、乐观、好奇、开心的,虽然长大后会被打脸,会认清现实,但人生的底色明亮。而从小被严苛对待的孩子,默认状态是焦虑、迷茫、担忧、怨恨的,ta的大脑已经被小时候的经历训练为「这个世界危机四伏,我的第一要务是保护自己」,所以他们总是不太敢去探索世界。即使最后这些孩子发现世界没那么可怕,自己其实也是有能力、值得被爱的,但心里一辈子的心理底色,都是阴郁的。每次我们发一些呼吁大家不要对孩子进行打击、辱骂、严苛教育的文章,经常会受到一些反对的留言。留言认为如果孩子不在家里让他受够了委屈,以后走向社会,就会面对不了社会的毒打。由于后台回复字数的限制,每次回复都只能尽量简短。今天想跟大家详细说说父母故意制造挫折、打击教育,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常被父母打击的孩子
伤口到成年后都无法愈合
坚持挫折打击教育的父母,经常会提到一个正面例子,那就是董卿。她是名副其实的「央视一姐」,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学识才华,都算得上一等一。董卿多次在节目中谈到过,自己的今天是受益于父亲的严厉教导,很感谢父亲。但是平心而论,董卿父亲魔鬼式教育,并不是值得全盘模仿的典型。董卿遭受的阴影和磨难,远远大于同龄人,而她身上关于童年的伤口,其实一直都在。她每次在节目中回忆童年或者回忆父亲,都是泪流满面。控场能力极强的她,甚至有几次哭到难以自持。她在谈到初中毕业之后想考艺校,而遭到父亲强烈反对的时候说:那时我们家住在六楼,我经常会在阳台边写一行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一半是写给自己,一半是写给父母看的。无论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当一个孩子只能想到用死亡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的时候,都可以说,这个家庭一定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她对父亲的形容也一直是「非常非常非常严厉」、「我父母从小对我特别特别严厉」,甚至怀疑过自己是不是亲生的。节目中还有一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吃饭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董卿却说: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因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也就吃饭那点工夫。一上桌,他就开始唠叨,你这个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我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哭。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我爸出差了,乐得手舞足蹈,总算有两天能看不见这个人了。父亲的挑剔和否定,让董卿觉得自己就像轮子上的仓鼠,总是忙于满足父亲的各种决定,也总是无法达成父亲的各种期待。更可怕的是,一个童年时期渴望得到父亲认可,却总是得不到父亲认可的孩子,最终也变成了对自己不认可的大人。她说:当别人在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去吃个饭,我还坐在沙发那地毯上,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过错。对于董卿来说,自己永远是有错的,永远是需要提高的。只不过儿时的她是被父亲逼着反思逼着认错,成年后的她,是逼着自己反思,逼着自己认错。从小父母的严厉教育产生的负面作用就是我的不安全感,这成就了我,也使我经常会处在比较紧张的状态,会在很多方面苛求自己,常常觉得心里比较累,这对我的一般朋友以及同事来说肯定没什么影响,但我的个性是越亲近越苛刻,对身边亲近的人绝对是个弊端。如今的董卿,已经为人妻、为人母,过着让很多人羡慕的生活。很多人也许会说,你看,这样的严苛教育也没什么不对。但是还有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董卿。这样能够走到塔尖的人,用万里挑一形容都不为过。如果孩子真的在写下那句「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的时候,从阳台一跃而下了呢?如果孩子真的在成年后因为无法认同自己,而陷入抑郁了呢?父母在奉行打击教育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父母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那么该不该进行打击教育,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生活在责骂之下的孩子
很难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
我们谈到亲子关系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其实所谓幸运,大多是相似的——从小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父母与孩子关系和谐,就能让孩子有更健全的人格,有更强大的心理韧性。而不幸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幸。他们或是生长在缺爱或压抑、放纵的环境,难以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毫无疑问,父母的长期的挑剔、打击和责骂,就是常见的「不幸」之一。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节目,叫做《超级育儿师》,至今我依然记得一个妈妈的案例。育儿师来到家中,观察全家人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发现妈妈嗓门很大,几乎对家中所有成员都是批评和打击。育儿师在家庭会议上跟妈妈说:你很想把孩子带好,特别想把孩子带好,但是你对什么是好,并不了解。并解释从小生活在一个吵闹的环境下的孩子,是没有办法获得安全感的。孩子还小,他需要一个给他安全感、充满爱、温暖的环境。育儿师帮助这个家庭的第一步,就是给妈妈专门准备了一个声音体验场所,让妈妈去听她自己平时吼孩子的那些话。妈妈听到了自己吼出的:「你烦不烦啊,天天早上这样」、「不许再来问问,你自己记住」、「你怎么这点事都做不好……」很快,她被自己的声音吓得用手捂住了耳朵,蹲在了地上。育儿师说,妈妈的反映在她预料之中,因为妈妈平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对家庭带来了多么负面的影响。妈妈在事后采访中也说,听到自己声音时,感觉到了恐惧和害怕,她意识到儿子和丈夫肯定也会很害怕,如果不是因为是亲人,他们可能早就不想呆在家里了……其实这位妈妈的感受没错,我们人的大脑,天然是有一套「逃生机制」的。孩子长期处于被父母责怪、吼骂的环境下,一定会非常想要逃离。等到他长到青春期,他会叛逆反抗,等到他能够上大学、独立工作,找各种借口不再回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父母不断的打击和指责,最后只会一点点割断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童年最大的任务
就是给孩子更多积极体验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事情,但是关爱和支持是永恒的原则。在儿时获得过父母更多情感方面支持的孩子,在成年甚至老年以后,都比较容易少地发生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孩子们在家里感受到了足够的温暖、包容、理解和关爱,与家人有过很多美好的、快乐的回忆,他才会坚信自己被父母深爱着。这种对爱的体验,会成为他以后面对一切风刀霜剑的底气。记得曾经看过其他几个央视主持人的采访,撒贝宁回忆起童年,总是笑着说自己调皮捣蛋的糗事;白岩松说自己的童年,是在大草原疯玩猛跑的快乐;鞠萍说自己的童年,是有机会就又唱又跳的活泼;孙小梅说自己的童年,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的欢畅。
央视主持人李梓萌说童年时,更是从眼里从嘴角溢出快乐。
她说,一直记得有一次跟爸爸贴年画、挂春联、吹气球,然后爸爸突然说:这个画面我永远会记得,我和我的女儿一起吹气球,真温暖啊。
她还幸福的回忆说:记得爸爸曾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从天真烂漫的孩童起,我就喜欢到海边去捡拾五光十色的贝壳。现在我老了,把贝壳和篮子一并交给我心爱的女儿,希望她能经常浏览,并且养成捡拾贝壳的习惯。

李梓萌
同为央视的优秀主持人,但这些快乐,是董卿从来没有感受过的。
给孩子温暖和关爱,跟孩子一起创造那些美好的、积极的、快乐的体验,并不会让一个孩子变得不求上进,只会让他有更多的精彩。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生命是由生活体验组成的。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爱他的方式,将影响他的整个人生。
我们可以对孩子有所要求,但也请一定一定记得,让孩子在有温度的家庭中长大。
只要这样,他才会成长为一个接纳自己,坚强勇敢的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