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奥运会的两个选手刷屏了。
一个是女子自由式滑雪运动员,18 岁的谷爱凌;
一个是男子单板滑雪运动员,17 岁的苏翊鸣。
这两个孩子年龄不大,却都以炸燃的表现,让人们记住了他们。
很多网友都说,谷爱凌的人生经历,连小说最强女主都不敢这么写。
论出身:书香门第,姥姥是原交通部体改司高级工程师,妈妈毕业于北大,后来又在斯坦福读了硕士,不仅事业有成,也是一个善于「无痛鸡娃」的海淀妈妈。
论学习:美国高考 SAT 满分是 1600 分,她考了 1580 分,超过了全美 99.8% 的考生,凭真本事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论成就:3 岁滑雪,9 岁美国少年组冠军,14 岁 50 块金牌,15 岁宣布转为中国国籍,代表中国队出战各大比赛频频获奖,被称为「奖牌收割机」。

这次出战北京冬奥会,谷爱凌有三个参赛项目,分别是自由式滑雪 U 型场地、坡面障碍技巧和大跳台。
第一个夺金点,就以漂亮的成绩,逆袭夺得了女子大跳台的冠军,创造了中国队该项目的历史。

论性格:谈吐率真、坦荡自信,既能不卑不亢的回怼阴阳怪气的外国媒体,也能温柔的跪地安慰失利的同场选手,情商智商双高。
论胆略: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她敢在最后一跳挑战极限,直接上世界超高难度。
论经济能力:她一年代言收入可能会超 2 亿,而她才刚刚 18 岁。

以前总有句话叫,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但是看了谷爱凌的人生,好像完全不知道上帝给她关了哪一扇窗。
这个女孩,可以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存在,她用实力和自信,让更多人为她欢呼。
很多人也都在讨论,谷爱凌的父母是做了什么,才能把女儿养成这样。

优秀的孩子总有共通之处
如果说谷爱凌是奥运赛场上的「别人家的女孩」,另一个中国 17 岁小将苏翊鸣就是「别人家的好儿子」。
他的参赛项目是: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赛。
在 2 月 7 日的比赛中,虽然他最终夺得了银牌,同样创造了中国队在这个项目的历史。

他完成了两次超高难度动作,是全场唯一五周转体的选手,绝对的未来可期。

这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也特别精彩,4 岁学滑雪,7 岁时,就签约著名单板滑雪品牌,成为职业滑手。
11 岁时,苏翊鸣因为滑雪技巧精湛,被选中参演电影《智取威虎山》里的「小栓子」这个角色。15 岁时,苏翊鸣走上了世界舞台,也横扫世界各地锦标赛的冠军,成为众人瞩目的冠军苗子。在奥地利训练时,苏翊鸣还成功完成内转 1980 抓板超高难度动作,成为世界第一人并获得吉尼斯纪录认证。苏翊鸣身上,也有着跟年龄形成反差的自信——赛场上,他动作漂亮,发挥稳健;赛场外,他从容自如。在赛后采访中,苏翊鸣说:我今年 17 岁,这是我的第一届冬奥会,所以其实我也并没有什么可以去担忧的,我不需要在乎那么多,对我来说,把自己的最好表现发挥出来就好。和谷爱凌一样,他小小年纪,就无畏压力和风险,不断挑战自我。这些从内而外散发着光芒的孩子,真心让人羡慕。
优秀的孩子
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很多妈妈看了这两个孩子的经历,赞赏之余,也会感慨:人家孩子父母基因好,孩子是天选之子,完全没有可比性。不可否认,小小年纪能成为世界冠军,一定有天赋在。
但是如果仅凭天赋,也是不足以把好牌打成王炸的。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一定是天赋 + 培养 + 努力 + 坚持不懈的综合结果。
谷爱凌和苏翊鸣两个孩子,出生地点不同,早期接受的教育体系不同(谷爱凌在美国长大),但两个孩子都在各自的领域,有不俗的成绩。
世界著名早教专家、哈佛学前项目总负责人在《从出生到3岁》一书中说: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的素质问题更加重要,一个孩子出生后头 3 年的经历,对他基本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孩子最初萌芽的喜好、对人对事的基本认知,一定和父母的影响相关。我 3 个月大时,妈妈就把我带到山上,我在一个餐厅里和奶奶在一起,大人们在那里滑雪,小孩就在那玩。谷爱凌的妈妈,并没有刻意培养女儿滑雪,但耳濡目染之下,谷爱凌对这项运动,有了概念。到后来慢慢尝试,也逐渐爱上了滑雪。苏翊鸣滑雪路上的领路人也是父母,他的父母都是单板滑雪爱好者。他从小就是看着父母玩单板滑雪长大的,很小的时候,他就戴着成人的雪板和护具,跟父母一起玩。我们总说一个孩子有天赋,但回溯孩子真实的成长细节,你分不清,这种天赋到底是熏陶,还是孩子基因里自带的。他给我们普通父母的启示就是:父母就是孩子的起点,培养孩子,一定要顺势而为。父母从小就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尽可能多的观察、探索这个世界,父母从中发现孩子感兴趣的点,顺势去培养。任何一项运动,或者说在任何领域,仅仅是展露天赋,是不足以支撑孩子获得持续的成就的。谷爱凌和苏翊鸣的妈妈对这点,都有很清醒的认知。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们始终用爱和尊重,支持着孩子。谷爱凌在有次采访中就发自内心地说:我知道所有小孩都觉得自己的妈是最好的,但我真觉得我的妈是最好的,因为她做了很多比别的妈妈更多的事,还都是一个人去做……谷爱凌小时候,初显现对滑雪的兴趣,妈妈为了让她坚持,每个雪季的每个周末都会开车 8 小时,陪她去滑雪。从 3 岁到十几岁,十几个雪季,妈妈一直坚持不懈,单是这份付出,就是很多父母难以企及的。但在滑雪小项目的选择上,妈妈又充分尊重谷爱凌的决定,妈妈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由式滑雪,就是谷爱凌自己选的。在采访中,妈妈也说,自己对谷爱凌的培养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不打击孩子的创造力;二是多表扬她的努力。正是在这种宽松尊重的教养环境中,谷爱凌才没被父母「过度的爱」压迫到。她一直对自己的爱好保有自驱力,享受这种不断去尝试,去挑战自我的过程。就在昨天,谷爱凌拿到她在北京冬奥会的第一枚金牌,她在赛后的一封信里说:自己非常享受在空中飞翔的感觉,她并没有把拿奖牌看得太重,她最在乎的,是不给自己设限,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为超越自我而战,这种心态,能让一个孩子专注于竞技本身,不被定义,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心理素质,都能变得更强。从小在中西合璧的环境下长大的谷爱凌,从小接受到的就是这种教育。在自由滑雪中,她不断挑战新动作,不断突破大跳台的旋转圈数,都跟这种价值的观的养成,息息相关。苏翊鸣也是,虽然他很小就在滑雪上展露了天赋,但妈妈在他的文化课和个人素养方面,要求也很严格。苏翊鸣小时候,一直没耽误学业,文化课成绩总是在校内名列前茅。妈妈认为,一个孩子,只有有生活和文化底蕴时,才能在专业上有更好的发展。两个妈妈在孩子小有成就时,都没有急功近利,而是更看重孩子成长。这才让谷爱凌和苏翊鸣,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去积累、去体验,最终都迎来了爆发式的成长。一个优秀孩子的长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孩子优秀无可厚非,但父母的「助推」,也是必不可少。我们认识谷爱凌、苏翊鸣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同样有着别人家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