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每天和你一起分享好听、好看的童书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前几天,有朋友跟我抱怨:上初中以后,儿子越来越「酷」了,冷酷到底的那种酷。
她俩现在聊天,模式通常是:自己拼命找话题,儿子一句话终止聊天。
比如你问他:儿子,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得到的回答永远是:挺好的、还行吧、就那样。
语气平淡又敷衍,有时候你要是多说几句,人家还嫌烦。
当初叽叽喳喳,话说不完的「小话痨」,好像越来越沉默寡言了。
其实不止她一个人这么觉得,身边很多朋友,也都有类似的感受。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
我想,除了孩子长大了,思想开始独立,需要空间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们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刷到一档综艺《天呐!你真高》。
在节目中,前央视主持人张绍刚,一边照看孩子,一边做饭,顺利完成了任务。
但他的带娃方式,也引起了争议。
因为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干预,各种小事也要指挥。张绍刚被网友吐槽:控制欲太强!
我看完这期节目,倒是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因为两个孩子太小,专注力和记忆力都是有限的。
没有明确指令,没有大人提醒,有限的时间内,孩子很难配合大人,完成任务。
不过,张绍刚和孩子说话的方式,的确存在很多典型误区。
而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和孩子聊天时经常会出现的。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说过: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规避掉这些误区,学会好好说话,孩子才愿意向我们敞开心门。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爱说反话
这档节目给明星和萌娃颁布的任务就是:
萌娃把妈妈做的菜、用到的食材先画出来,嘉宾再根据孩子的画,指挥孩子找到食材,最后自己做出同样的菜。
不知道是不是《吐槽大会》主持多了,张绍刚评价孩子的画,也相当毒舌:
「你俩画的这个……你觉得我能看出来这是啥,还能做出来吗?」
后来看见妈妈做的饭,还在嫌弃孩子画画水平不行:
「看看妈妈做的,再看看哥哥画的,这我能做出来?」
「我不得不说,两位小朋友,你们的画,画得真是好~」
听完张绍刚的评价,孩子的笑脸一下就垮了下来。
小男孩果果开玩笑说,可以用指甲给胡萝卜扣皮。
张绍刚立马皱起眉头、眯起眼睛,反问孩子:
你家用指甲扣皮?来,大家说削胡萝卜皮,你爷爷你奶奶,你爸你妈就开始拿指甲扣?
一连串的反问,像钢炮一样,怼得人无话可说。
孩子只能讪笑着解释:自己在开玩笑。
生活中,像张绍刚这样,喜欢说反话,用「反问句」的父母,其实不再少数。
他们觉得,自己对孩子批评、讽刺和斥责,是为了鞭策孩子进步。
殊不知父母的反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否定,是一种打压,更是一种伤害。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那些不愿意和父母说话的孩子,不是无话可说,只是在逃避伤害。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爱发命令
两个小朋友自我介绍之后,张绍刚决定让两个孩子表演才艺。
这个环节,其实是为了让孩子们彼此更加熟悉,炒热气氛。
但张绍刚一张嘴,就变成了生硬的命令:
「来,你是不是说你会跳舞,你要表演给我们看,然后果果你来表演。」
「你,该你了!」
「快!鼓掌,鼓掌。」
原本让孩子们放松的自我展示,瞬间就变成了大型文艺汇报演出,充满了紧张感。
看到这一幕,让许多网友想起了当年被父母「支配」的恐惧。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呼来喝去,孩子也一样。
尤其随着孩子长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命令的口吻,会让他们感到冒犯。
这个时候,孩子的不愿意说话,就是对父母的说教、命令做无声的抗议。
如果父母的语气太过强硬,还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用行动捍卫自己。
演员孙茜就曾分享过自己的童年经历——
她只要放学回到家,就能听见妈妈在外面催:
你写作业了没有?快去写!别耽误了!
结果,本来正准备写作业的她,一下就不想写了。
其实父母的出发点并没有错,但是态度上的压迫感,反而让效果打了折扣。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对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适用或失败时才用。
要知道,再小的孩子,也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同。
少命令,多建议,好好说话,才是亲子间沟通和教育的前提。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无效沟通
节目中还有一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表演节目的时候,小男孩果果说,自己跳街舞,不需要音乐。
但张绍刚觉得,来点音乐才热闹。
两个人你一句「不用了」,我一句「来点吧」,重复了 3 个回合之后,孩子终于妥协了。
类似的场景,在节目中也出现过很多次。
张绍刚虽然询问了孩子,但只要不合心意,他就软磨硬泡,一直磨到孩子同意。
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是不是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想起电影《小孩不笨2》中有这样一段独白: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
图片来源:电影《小孩不笨2》
饭桌上,孩子兴冲冲的分享自己的见闻,话总也说不完。
我们或者应付几句,或者觉得孩子话太多,太烦,催他赶紧吃饭。
上学的路上,孩子指着天空,兴奋地说:看!飞机
我们却在急着赶路:那有什么稀奇的,别耽误时间了。
又或者,我们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从来只聊自己想听、想说的内容,但孩子想说什么,我们知道吗?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无关回应」,指的是,得到的回应和自己的期望无法接轨。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永远也得不到理解和回应。
每一次聊天,都是鸡同鸭讲,无效沟通。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后,他们自然就闭上了嘴巴,选择沉默。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没有找到钥匙,却怪孩子难以沟通。
我们每天都在和孩子说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和孩子说话。
这项修行,没有什么刻意的方式和技巧。
只要有爱,有理解和共情,孩子就不会和我们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