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前两天,翻到之前收藏的一组视频——《因为爱,好好说话》。
再看一遍,依然感慨很深。
它是台湾电信拍的一组公益视频,每个视频,都是一个真实的测试。
节目组请不同的家庭拍全家福,他们安排其中一个家庭成员迟到,在等待这个家人的过程中,让他们用平时说话的语气,给家人打电话。
节目组记录了每个家庭真实的说话及相处情况。
其中一组家庭,爸爸带着 3 个孩子化完妆后,等着迟迟没来的妈妈。
后来,最大的男孩去给妈妈打电话。
电话接通,男孩很高兴,他说:爸爸问你什么时候过来?
妈妈连孩子讲话都没听完,就不耐烦地说:妈妈在忙,不要再吵了!
男孩失望又无奈地说:好吧。
他明显感受到了妈妈的不悦,挂掉电话,男孩一个人坐在在沙发上,整个人都显得局促不安。
第二次给妈妈拨电话,电话忙音刚响,男孩就紧张地直舔嘴唇。
结果电话刚接通,又听妈妈更不耐烦,几乎是叫嚷的拒绝:
不要再打来了!不要再打来了!
男孩都没来得及说话,就挂断了电话。
此时,他难过的都要哭了,男孩转过身去,在沙发靠垫上画圈圈,来消化自己的情绪。
测试完后,节目组把这段视频拿给了妈妈看,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平时不耐烦的说话口气,有多么伤害孩子!
她赶紧跑过去,想抱抱孩子,却明显感受到了孩子的抗绝,妈妈知道,自己伤害了孩子。
这组公益视频,用镜头记录下了许多家庭里,不好好说话的真实一刻。
在接收到这些不友好的话语后,家人们局促、委屈、紧张、难过,被伤害后的反应,让人心疼。
这组视频,真实触动了我的内心:
不好好说话,看似是我们的无心之举,却带给家人无形的伤害。
曾有一个专门针对孩子的采访显示:
80% 的孩子,最讨厌父母不好好说话,他们最期望的,是父母能多些耐心。
孩子卑微的愿望,也映射出:好好说话到底有多重要,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能量,带给家庭的影响,远超我们想象。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说话的方式
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水
美国社会学家费斯汀格,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公司职员卡斯丁早上洗漱时,把自己的手表放在洗漱台边。
他妻子怕被水淋湿,就顺手拿到了餐桌上。
卡斯丁的儿子去餐桌吃饭时,不小心碰掉手表,摔坏了。
卡斯丁看到后不由分说,揍了儿子一顿,又冷着脸骂了妻子几句,妻子不服气,与卡斯丁争吵起来。
卡斯丁带着怒气出门上班,快到公司时,才想起忘了带公文包,马上返回家拿时,又发现自己没钥匙。
他只好打电话给妻子让她送钥匙。
妻子慌张往家跑时,撞翻了一个水果摊,赔了一笔钱才离开。
等卡斯丁拿到公文包再去上班,已经迟了 15 分钟,他挨了上司严厉批评。
憋着气的他,下班前又因一点小事,跟同事大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迟到,被扣了全勤奖。
而那天,儿子要参加棒球比赛,因早晨挨揍,心情不好发挥欠佳,惨遭淘汰……
卡斯丁一家,都过了「很糟糕的一天」。
可回顾这件事,卡斯丁一家谁都没恶意,但不加控制的向家人发泄怒气,让后面 90% 的事,都失控了。
这个法则,被称为「费斯汀格法则」,说的是,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事情,我们是能自己控制的,它取决于一个人对小事的反应。
图片来源:电影《比海更深》
试想,卡斯丁如果在手表摔坏时,能好好说话,安慰下儿子:
「没关系,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周末咱们一起去修一下。」
一家人可能就不会被坏情绪裹挟,后面的「倒霉事」也就基本能避免了。
我们常说,父母的说话方式,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水,这不是迷信,而是家人相处的温度,决定了每个人的心情,也决定着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
好好说话,是一种力量
想起之前办公室一个大姐,快下班时,总听她跟老公打电话。
有时她忙着手上的工作,免提开着,电话就说开了:
「也行,我先去给你买鸡翅。但我想吃清淡点,我再买点青菜吧。」
大事小事,意见再不同,俩人也能和风细雨的商量着来。
有时中午,也能听到大姐轻声轻语地讲电话:
「家里燃气费快没了,不知道你今天工作忙不忙?不忙的话,能去交一下吗?」
俩人说话,总是亲昵又不失客气。
据大姐说,俩人结婚近 20 年,很少吵架,一直感情很好。
如今孩子都上大学了,俩人每晚睡前,还总是能聊上半个小时。
可能正是因为俩人都懂得好好说话的意义,才更愿意向对方袒露自己吧。
有人说:再深厚的感情,也抵不过柴米油盐。
可单位大姐却用她的切身体会告诉我:
爱,不能抵柴米油盐,但好好说话,能抵岁月漫长。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好好说话里,不仅仅是态度好,更彰显着对家人的尊重、赏识、耐心和包容。
这种包容和尊重,是一种力量,能让人感受到,家才是避风港。
而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当拥有一个随时能包容他、有温度的家时,他会拿出所向披靡的勇气,去工作生活。
父母好好说话
是给孩子最好的教养
之前看《不可思议的妈妈2》时,对蔡少芬的两个女儿,印象很深刻。
两个小姐妹闹矛盾,摄像机记录下了俩人真实相处的一幕:
姐姐躺在床边搞冷战,妹妹对姐姐说:sorry,姐姐。
姐姐不理,她又说:sorry,我数一、二、三,我们一起说对不起。
妹妹自顾自地先说:一二三,sorry。
姐姐还是不理。
可妹妹一点都不恼火,她继续说服姐姐:
好了,我的问题解决了,我说对不起了,该轮到你了。现在妈妈不在这里,我们要自己解决。
姐姐终于被她的诚恳打动,不好意思地扭头过去说:sorry,信儿。
俩人终于和好。
说话是思维的流动,孩子的很多思维习惯,正是在家庭里耳濡目染,熏陶来的。
父母的言行和价值观,日复一日,就像「自动化思维」一样,会慢慢印记在孩子的记忆系统里。
孩子遇事,自然而然就会套用父母日常说话沟通的方式。
偶尔刷综艺时,也能看到蔡少芬一有机会就夸老公,一家人很是甜蜜。
从两个女儿的说话方式中,也不难看出,日常她们在家庭里,遇事是能够自我反思,并给到每个人尊重的。
一个成长在好好说话的家庭里的孩子,即便再冲动,再着急,再有诉求,也会克制自己伤人的欲望,好好去沟通。
温和的语言,彰显着孩子的教养,更像是赋予了孩子一件无形的社交利器,让世界对孩子都温柔以待。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蔡康永曾在一档节目中说:
说话,是一件用一点心,就可以不断进步的事。
很多人,在原生家庭里,可能没有习得好好说话的方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好好说话。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开口之前,暂缓 3 秒,让情绪和语言都能酝酿成熟再出口,就能减少很多出口伤人的几率。
口吐芬芳的你,能带给自己更多顺畅。
一个好好说话,懂包容的家庭,也是对家里每个人,最好的富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