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你催他,逼他,打他,成绩就是提不上去,孩子不想学的真相是……

小树妈妈
2021-06-28

QQ截图20210617145236.png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开学才一周,我就陆续收到几个父母的求助:

“我家孩子抗拒上学,老觉得读书没意思怎么办?”

这些求助里,孩子表现都是不愿意学习,得过且过,还不乏逃学经历。


父母们最大的诉求,就是孩子能回归正常,不求成绩,但求能正常去学校。

去年,一个武汉妈妈,就很悲痛地讲述了女儿因为厌学,两度从初中退学,又两次返校的故事。

她的孩子原本成绩优异,初一下学期生了两场大病后,成绩下滑。到初二,孩子就性情大变,厌学,反复休学、离家出走。

孩子本身体质不好,作为父母,她和孩子爸爸不敢多说,更不敢打骂。

孩子也自我折磨,暴瘦、脱发,轻度抑郁,直到现在,还一直反反复复,上演着半休学状态。

孩子的前途、甚至健康都令人担忧。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小谎言》


我想起曾看过的一组数据:我们国家,46%的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孩子,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孩子,只有21%。

北大心理咨询中心教授徐凯文也说,很多北大新生也厌恶学习,厌学比例高达30.4%。

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孩子,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煎熬和无奈。

短期看,消极的学习态度会影响成绩;长期看,逃避学习,逃避困难的积习,会反噬孩子一生,让孩子的前途渺茫无望。

孩子厌学,原因有很多种,个体之间差异也巨大,但我还是想提几点可能性,希望和父母们一起,用心帮帮那些迷茫的孩子。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图片

找不到方法的厌学孩子

需要契机


大部分厌学的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学习在他们看来,实在太难了。

美国超级畅销书作者芭芭拉▪奥克利在《跨越式成长》中,就记录过一个“懒惰又蠢笨”的新加坡男孩——邱缘安。

邱缘安小时候,是个典型的厌学孩子:

"

在父母安排的补习班上,他故意东跑西窜,赶走辅导老师;


学校考试不及格,他也完全不在乎;


他还喜欢跟别人吵架,加入不良少年的恶作剧团体;


邱缘安的智力,因为长期不努力造成缺陷,被老师们称为“非达标;


连他自己都承认,自己是一名学习迟缓者。

"


13岁前,人人都认为邱缘安无药可救。

可邱缘安却考上了新加坡顶级的初级学院——维多利亚学院,后来,又上了首屈一指的世界顶尖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这一切都要从13岁那年,邱缘安参加的一个“青少年集训营”说起。

在那个集训营,邱缘安学会了一种用思维导图记单词的办法。

起初,他只是和伙伴打赌“5分钟内记住50个单词,赢得2元钱”。总是赢钱的他发现,这个技巧记课本内容,效果也很好。

小小的记忆技巧,让邱缘安的成绩开始提升,逐渐由不及格到D,再慢慢到C,到B。

之前我们也分享过,一个孩子如果累积了胜任感,他的大脑会发生结构改变,行动也会越来越自信。

邱缘安就是,学习上尝到甜头的他,在老师家长鼓励下,开始转变学习态度,主动制定计划,反思自己。

改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点点发生的,但只要有改变,一切就都来得及。

邱缘安变得自律起来:

他随身携带小本,纪录想法,回忆知识;


等公交,坐马桶时,甚至出去旅游时,都用闲暇时间来画思维导图,复习知识;


他还重学了小学课本的基本概念,让自己根基更稳固。



逆袭的邱缘安,并不是什么天生丽质的孩子忽然开窍的故事,而是一个资质普通的孩子,撬开学习的一点,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

不难看出,即便是厌学到极致的孩子,本质也是向上的。

而改变厌学的孩子,光有耐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找到打开他们激情的契机点。

因为只要看到一线光,孩子就愿意改变,他们的未来,就依然拥有希望。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图片

找不到自身优势的厌学孩子

需要尝试


我曾在孩子学校的讲座中,听海淀一个心理老师讲过一个真实案例:

海淀某初中一个男孩,看上去很踏实,学习也不是不努力,可无论任何,成绩总拖后腿,初二开始,男孩开始厌学、逃课。

妈妈为他报过很多辅导班,也请过不少名师,都不见成效。

直到后来,这个心理老师给男孩做了测评,才发现,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有点弱,所以很难学好。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主要有: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认知等八大技能。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每个人也有不擅长的智能短板。

从生理上讲,这就是人和人在思维和大脑上的天生差异。

加德纳还认为,一个人,如果发挥了“优势智能”,也会促使智力、信心等其他方面也得到发展。

就像一株植物,遇到适当的养护条件,它会茁壮成长;反之,条件不对,植物不但长不好,还易枯萎。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美雨》


孩子也一样,如果强行向着弱项方面发展,他们很难找到自我认同,也不会快乐,更没有迸发主动学习的生命力。

那个男孩,后来选择了自己比较擅长的篮球,加入篮球社团的他,慢慢找回了自信,对学习也不是那么抗拒了。

听心理老师说,男孩最近在兴致勃勃地筹划,走体育特长生这条路。

厌学的孩子,很可能就是走错了人生岔路口。

而千军万马要过的独木桥,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

厌学的孩子,很可能需要更多尝试、更多寻觅,找到自己的优势,去推动各种人生可能性。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图片

找不到目标的厌学孩子

需要意义


去年,知乎有一个妈妈感慨说:

“我的孩子刚上大一,觉得学习没意思。别说女儿,就是我自己,也很迷茫。

从孩子小学起,我们的目标就是学习、考试,为了分数而活。

可孩子考上大学,目标达成了,女儿却觉得没意思。我也觉得,一直支撑我的信念消失了,好像生活按了暂停键。

可高考不是人生终点,我和女儿,都需要重新树立信念,不能得过且过,迷失方向”。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隐秘的角落》


这个妈妈,也道出了很多孩子的无奈。

很多父母,孩子一出生,就为了学区房而奋斗,为了孩子好的未来而努力。

孩子呢,他们一出生,就开始了被期待;刚刚懂事,就已经有了“好好学习,考好大学,有好前途”的目标等着他们。

可有多少人问过孩子,启发过孩子:“我们学习、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大多数孩子,没有时间更没有机会,去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奋斗。

一个带着被灌输的目标,盲目朝前走的孩子,跟一个心怀人生大目标,无论如何也要达成的孩子,内心的力量是不同的,表现出的状态也截然不同。

早点跟孩子探讨人生意义,督促他们给自己定位,比我们生拉硬拽逼孩子学习,效果好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因为,只有内心有归属感的孩子,才更能以积极的状态,用“学习”这个工具,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图片


为人父母,生孩子养孩子一场,就像一趟艰辛的修行。

有身体的劳累,更要有精神上的独立:孩子,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们带孩子到这世上来,期望的,并不是他们功成名就,而是希望,一朵生命之花如期绽放。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欢喜》


一个勇敢追梦的健康孩子,即便跟大多数不一样,也好过他早早枯萎。

而孩子厌学,也真的没那么可怕,这只是孩子在用身心提醒我们:

爸爸妈妈,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尝试、寻找更多的路。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阅读2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