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条3799元的裙子,4岁女儿被全校孤立了……”

二旭妈妈
2021-06-28

QQ截图20210617145236.png

文 | 二旭妈妈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妈妈,我有点不想上学。」


前几天准备开学物品时,孩子忽然这样说。


我有点惊讶,年前疫情,孩子早早就放了假。经历了长长的寒假,我以为她早就想念老师同学了,没料到,孩子却不期待开学。


仔细询问才得知:年前,她跟一个关系不错的同学,因为办黑板报意见不同吵了起来。


小组里几个女生把她孤立了起来,女儿担心开学后,她们的关系还会僵,所以有点胆怯。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你好妈妈,再见》


我非常理解女儿的感受。


孩子在学校,接触的除了老师,就是同学,如果连同伴间最基本的接纳都得不到,心里一定会很苦闷。


记得去年知乎就有父母提问:


他的女儿 4 岁,很乖,有天穿了一条价值 3799 元的裙子去学校,却不小心被同学踩坏了。


联系家长赔偿后,自己的女儿却在幼儿园被孤立了,每天跟孩子讲话的,只有老师,其余小伙伴都离她远远的。


那个女孩很委屈,家长也很苦恼,希望得到解决办法。


图片


孩子走上社会,怎么跟人高质量相处,这是比学习还重要的一个大课题。


为人父母,在家庭里要无条件接纳孩子,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帮孩子梳理社交羽翼,为他们即将踏出家门,走向社会做充分的准备。



图片

社交挫折

伤害孩子于无形



我自己也是从孩子时代走过来的。


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初中时和女同桌闹矛盾的经历。


当时学校用的是双人桌,同桌之间常常会因为谁占桌多一些,谁占少一些发生争执。


我和同桌也不例外。


但我的女同桌是个很厉害也非常有个性的女生,我俩一有争执,她就几天都不跟我说话。课间却见她找别的同学,聊得热火朝天。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阳光小美女》


那种跟同伴有摩擦,来自关系的压抑感,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觉得明明不是我的错,却又自觉很无能;

课间十分难熬,只能在座位上枯坐;

想主动找同桌说话,又因自尊心,不愿每次都是我先开口;

整整一天的学校时光,都变得十分难熬。


那时候的我,常因为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过得很不开心。


一个孩子,每天要在学校度过一天中的大部分时光,如果人际关系遭遇麻烦或危机,就像在暗夜中行走,压力大过天。


直到后来,我学习了心理学,看到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才知道:


孩子因社交排斥体验到的挫折感,和危重疾病患者体验到的挫折感是同等的。


从生理上说,这种社交压力让孩子更难以适应。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遭遇社交挫折,孩子生理上会体验不适,在精神成长上,影响也非常大。


当孩子难以承受社交挫折,他们很容易就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盲从向他们施压的同伴。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异于精神霸凌。



图片

适应环境

是孩子一生都要学的课题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


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 取决于人际关系,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仅占了 15%。


能否适应集体,驾驭人际关系,决定着孩子的感受,更关系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就。


美国布吉林教授等人,曾提出一条非常实用的「三 A」社交法则,我觉得这条法则,对孩子也适用。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小屁孩日记》

▎第一个 A(Accept):接受对方


孩子们的思维,大多是非黑即白。


在他们眼中,好的就是对的,不好的就是错的;跟我一致的就是朋友,跟我不一致的,就像敌人一样,要划清界限。


孩子如果能改变了这种二选一的思维,学习辩证的看待事物,眼前就会有一个更多样的世界。


比如,孩子的同学爱在老师面前表现,我们要引导孩子看到,这个同学,虽然表现方式不那么恰当,但他也有积极上进的一面。


人际交往中,接受那些与我们不同的特质,本身就是一种兼收并蓄。


它能让我们的眼界不再狭窄,心胸因此而开阔。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美娜的文具店》


▎第二个 A(Appreciate):重视对方


社交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


首先是倾听。


交往中,不管是否喜欢对方,都不要忘记倾听姿态:


别人讲话时,专注认真的倾听,既能表现对对方的重视,又能彰显自己的礼貌。


其次是对话。


不卑不亢,谦和有礼的孩子,最容易迎来好感。


尊重别人,并不一定要附和。


日常中这些婉转拒绝的话术,也能帮孩子守住界限,比如:


「这事我不能做决定,要回去征求爸妈的意见。」


「以前这类问题我可以,现在有点不行了……」


这些话术,能让孩子坚持自我,还不失礼节。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你好,旧时光》


最后是共事。


教孩子在集体中共事,一定要真诚,有责任。


比如,小组活动中承担好自己的那份事,不过多麻烦别人,需要帮助时,坦诚说出自己的困难。


这些,都能彰显一个孩子的分寸和礼貌。


▎第三个 A(Admire):赞美对方

人际关系,总是动态发展的。


当你真诚赞美欣赏对方,也会收到对方的善意表达,这是关系中最好的润滑剂。


做到了这些,如果孩子一时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就教孩子低头走正确的路。


图片


一个不骄不躁,不亢不卑的孩子,即使一时被偏见禁锢,也总能在时间的帮助下,走出偏见,赢得尊重。



图片

学会由己及人

努力争得社交话语权



作家刘继荣,曾在《坐在路边鼓掌的孩子》里,写过她女儿的故事。


她的女儿成绩不拔尖,常年中等,还因此落了个 23 号的别称。


可她却非常乐观,又极有同理心。


和同伴们野餐时,她总是非常细心,照看食物,摆好饭盒,擦净留出的菜汁;

孩子们之间有矛盾,大人都劝不动,她用掷硬币的方式帮忙解决掉;

堵车时,她会讲笑话都那些焦躁的同伴开心……


孩子班主任期末打来电话,说了一件事:


班主任在语文试卷出了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说出理由。


除她女儿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她女儿的名字,还有同学直接建议她女儿当班长。


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白色之春》


班主任还说,这是他从教 30 年,第一次遇到这种事。


人人都渴望被包容被理解,人人都愿意靠近温暖和善良,孩子们也一样。


一个性格上乐观开朗的孩子,可能是天生的。


但一个处处换位思考,由己及人的孩子,却是能后天培养。


孩子的人际交往中,遇到不愉快或难以接受的人和事,试着教他们换位思考一下,这样孩子更容易看清事情的全貌。


也许不用多说,孩子就能找到不伤害关系,还能妥善解决的办法。


一个能考虑到别人感受,有智慧又有担当的孩子,自然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话语权,受到更多孩子们的欢迎。


图片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图片



诗人于戈曾说:


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孩子的喜怒哀乐,是私事,可放到集体中。


一个孩子能否不意气用事,理智地待人待己,又彰显了智慧和情商。


不能跟随陪伴孩子一辈子的我们,就早点把这些社交规则教给孩子吧。


人际方面少有烦恼,孩子幸福感更强,日后也能蓄积更多能量,去生活成长。



QQ截图20210617141144.png


阅读4
分享
写评论...